格展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模板
网站模板下载 网站建设-超值建站 云服务器租用-价低稳定 文字广告位-联系QQ:6364544
文字广告位-联系QQ:6364544 文字广告位-联系QQ:6364544 文字广告位-联系QQ:6364544 文字广告位-联系QQ:6364544
查看: 122|回复: 0

[软文外链] “青春期”就是“叛逆期”?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误,却是父母的罪过

[复制链接]

177

主题

1

回帖

741

积分

1级

积分
741
发表于 2023-8-12 09:14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张雪迎参演电影《狗十三》的时候才14岁,今年已经23岁了。

初中生李玩的父亲再婚,继母生下了弟弟,一家人不知道怎样告诉李玩这个消息,就送了她一只小狗作为礼物,喜欢物理的她把它叫做“爱因斯坦”。但是后来,这条狗走丢了,李玩疯狂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,心急火燎下和追上来的爷爷争吵,甚至将爷爷推倒,直到父亲大发雷霆才跟爷爷道歉。为了让李玩开心,家里人又找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,骗她说“爱因斯坦”回来了。
不管再难过、痛苦或是孤独,小狗总是无辜的,即便是面对爸爸、继母和弟弟其乐融融的样子,李玩自觉多余,但也得咬着牙、忍着泪,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爸爸的道歉。
青春像是一场迷茫困惑的梦,睡醒了还得继续生活,不是吗?
生活在离异家庭,父亲整天忙于工作,爷爷奶奶的顺从式“隔代教育”将李玩变成了一个“熊孩子”。但是李玩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行举止,又何尝不是成年人站在“上帝视角”对孩子的审视和批判?
作为一个只有13岁,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少女,李玩是孤独的。她喜欢戴着耳机研究自己喜欢的物理知识;每次受伤痛苦的时候,喜欢一个人趴在鸟笼似的窗前,听外面的鸟叫。
看似简单、实则复杂的家庭教育,如果和孩子缺乏理解沟通,就像是两个处在平行世界的人类;孩子想孩子的,父母做父母的,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,就是一场悲剧。
李玩喜欢物理也擅长物理,父母却让她参加英语竞赛;小狗“爱因斯坦”是对李玩的情感补偿,却伤害她最深;李玩物理竞赛拿到第一名,获得保送高中的机会,父亲却在饭局上唯唯诺诺,迟迟不肯兑现李玩的小心愿。
父母给孩子太多的爱,却变成伤害。
父母懂得爱,也知道孩子需要什么,但很多时候却无能为力;孩子不懂得爱,也不知道父母需要什么,但很多时候却不得不选择妥协,甚至丢弃自己的自尊和梦想。
李玩的父亲本来想救“爱因斯坦”,却没想到小狗心如死灰,选择用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在李玩的庆功宴上,六叔让她吃狗肉,女孩笑着说“谢谢叔叔”,然后夹了一块狗肉大口嚼着。那一刻李玩的精神世界,得到了升华和蜕变,但也有些什么,在喜庆温馨的宴席中,变得冰冷而破碎。自此以后,或许李玩会变得懂事而冷漠,变成“中国式家庭教育”驯化后的乖孩子,但是曾经流淌在她身体里的青春芳华,却已不再绽放笑颜。
“当我们长成大人期待的乖模样时,我们还是真实的自己吗?我们稀里糊涂地走过了和孩子相处的年代,而那些年代是多么需要我们静心面对。”
对于13岁的李玩来说,真正需要的不是这只叫“爱因斯坦”的小狗,而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、赞赏和肯定,因此当家人用另一只狗来敷衍李玩的时候,她才会羞愤交加、勃然大怒。
孩子最珍视的东西,父母却毫不在意,这才是青春期最令人痛苦的事情。
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青春期是不是叛逆期http://m.jtjycn.com/zixun/23928.html?但是更多的人在“青春叛逆期”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刻板印象,往往一提到“叛逆”大家就会马上想到“青春期”,还有13至19岁,冲动易怒、盲目偏激的孩子;但实际上,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,会造就“青春叛逆期”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。
诚然,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基本国策,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,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,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: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子女,对孩子因材施教;子女也能接受相对优越的教育和物质条件,
但是,独生子女,尤其是“青春叛逆期”的独生子女,其言行举止和思维习惯,普遍存在自私任性、攀比浪费的现象。
1、心理问题
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,都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,他们渴望自由、追求个性,也期待独立。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冲动,做事不计后果,而且敏感多疑;容易被同学、老师和父母激怒,以至于打架斗殴甚至离家出走。
对于孩子来说,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成熟,因此思维容易偏激或是片面,甚至极端化。他们讨厌别人将自己当作小孩,但是内心却敏感脆弱。他们认为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和轻视,但是幼稚的行为又不足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。
对于父母来说,孩子的成长环境、思维认识和行为方式,都和自身有较大差异。既然看待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想法完全不同,大多数父母都会简单粗暴地,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对孩子进行监督管教。就这样,一方面“青春叛逆期”的孩子很难与父母沟通,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;另一方面很多父母本身缺乏科学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态度方法,当孩子说错话、办错事,家庭教育中的亲子矛盾就会变得很难化解。
对于学校来说,“唯成绩论”的应试教育,过于看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,但是学生的兴趣、特长和想法,却往往被忽视。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读书学习和测验考试的抵触和逆反心理。
2、行为问题
青春期的孩子,对于学校、老师和父母,往往表现出一种不认同、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;喜欢评价同学和老师,对于不喜欢的老师和课程,成绩会出现滑坡;对于父母的管教和关心,也会表现出冷淡、消极的对抗性。
父母要求做的偏偏不做,不喜欢自己做的偏偏要干。
这个阶段的孩子,如果遇到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,不管是同学好友,还是老师父母,在内心都会产生无法控制的,强烈的厌恶和反感;而且,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,即使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和声泪俱下,也很难做到反省自己和体谅他人。
在学习和生活中,“青春叛逆期”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盲从权威,追求自己切实感悟的行为状态,对学校教育、老师教学和家庭教育,都会产生阶段性的叛逆表现。
3、能力问题
有些“青春叛逆期”的孩子,会千方百计地逃避学习,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上课,动辄逃学旷课、抄袭作业,或是不服管教。但是大多数“中国式父母”的关注点,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,为了孩子愿意倾尽所有,花费时间、精力和金钱,报补习班、请家教,却不管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,在青春期的心理情绪是否正常。
在这种“畸形”而“失位”的功利教育下,孩子的进步和成绩得不到父母的赞赏认可,想法和思考也得不到父母的沟通理解,那么对于“青春叛逆期”的孩子,性格偏激、顶嘴叛逆,甚至是逃学厌学,也就并不奇怪了。
在功利色彩浓厚的家庭“应试教育”下,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,承受经历着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溺爱娇惯,一贯以自我为中心,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无穷放大,填满自己的主观思维态度,却很难去体会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辛苦操劳、谆谆教导。
缺乏独立生活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,是“青春叛逆期”孩子最大的特点。
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,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和保护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,有些父母不惜辞掉工作,专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;不管是洗衣做饭,还是收拾房间,都有父母操心忙碌的身影。
但是“包办式教育”,教不出感恩父母的孩子。
孩子在生活中缺乏锻炼实践,也体会不到平时做家务的枯燥辛苦,他们会以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,是身为父母的天生职责;却很少去感恩父母的无私付出和奉献,从心底里去感激父母、感恩家庭。
有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,从小被父母溺爱娇惯,以自我为中心,对于同龄人和好友,往往是一味忍让、委曲求全地取悦对方,总以为自己的付出惊天动地,对方的付出却毫不在意;一旦对方表现出不理解、不关心的冷淡态度,“青春期”孩子之间的友情就会产生裂隙和隔阂,甚至变得烦恼痛苦,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。

格展论坛免责声明

1、本站资源,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所有资源和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参考 。

2、不得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,否则,一切责任由该用户承担 !

3、本站内容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,敬请谅解,内容素材由网友自发上传并非本站意愿,您可参照文章侵权处理流程联系我方解决!


侵权删除请致信 E-Mail:6364544@qq.com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格展论坛 ( 豫ICP备20001987号-2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5-5-20 15:02 , Processed in 0.162449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